扎根鄉土育桃李 躬身實踐寫擔當
http://www.dywbwq.com2025年10月14日 10:08教育裝備網
無人機掠過郁郁蔥蔥的河岸帶,實時傳回的遙感影像在平板電腦上鋪展成綠色圖譜。
“這是你們父輩耕作過的土地,現在要用地理信息技術重新認識它。”9月的一天,重慶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廖和平帶領國土空間智能優化研究團隊,與中學生共同開展“璧南河流域生態廊道”實踐課題。
執教39年來,廖和平扎根鄉村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一線,將課堂搬到田間地頭,把科研寫在鄉村振興的戰場上,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后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
打造“行走的微課堂”
“地理學只有走進鄉村,才能真正理解‘人地關系’的深刻內涵。”在廖和平看來,課堂不能局限于教室。自2016年以來,她帶領7000余名學生,踏遍17個省級行政區,深入200余個區縣、5000余個行政村,結合不同地域特點因地施教,累計走進16.8萬戶農戶開展“行走的微課堂”。
2023年冬,廖和平把課堂搬到璧山區七塘鎮的農家院壩。“以前以為鄉村振興就是修路蓋房,現在才知道要像拼樂高一樣整合資源。”學生周婷婷指著在七塘鎮喜觀村繪制的“農旅融合熱力圖”說。
這門“脫貧鞏固拓展與鄉村振興”課程,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上午在曬谷場聽鎮干部講述如何推進鄉村振興、解讀改革實踐,下午分組進村調研采集數據,夜晚圍著火爐研討案例,基層干部化身“校外導師”,用真實項目教會學生如何進行資源整合與社群運營等技能。
“我的課堂就要扎根在中國廣袤鄉村。”廖和平說,多年來,從耕地保護、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她帶領團隊將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主戰場轉化為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大課堂,建構了“思政通識課、專業課和社會實踐課”貫通式課程體系,創設了“再續山海情”“鄉村振興‘興農學堂’”等第二課堂系列,引導學生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蛻變成長。
如今,廖和平仍然帶著本科生在璧山城鄉交錯帶布設土壤采樣點,指導研究生開發“沉浸式地理認知教具”,她說:“真實場域、真實問題、真實成果,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發展。”
把研究論文寫在鄉村大地上
“學術的價值,在于解決實際問題;研究的溫度,在于百姓的認可。”廖和平說,只有扎根基層、傾聽民聲,學術研究才能真正服務社會、造福人民。
在秦巴山區的一次調研,讓廖和平記憶猶新。十年前的一個夏日,她帶著調研團隊走進這個偏遠山區村莊。當時,徐桂芳(化名)一家因收入不穩、贍養壓力大堅決不愿搬遷,當地干部多次上門動員均未成功。
“我搬到鎮上去,沒地種,兒子兒媳沒工作,生活怎么過?”徐桂芳道出了心中擔憂。廖和平沒有簡單“勸搬”,而是坐在徐桂芳家的小院里,耐心傾聽他們的顧慮:“知道老百姓心里想什么,才能真正幫到點子上!這不是簡單的‘搬’與‘不搬’的問題,而是一個典型的居業協同難題,鄉村面臨的不僅是‘空心化’問題,還兼具‘居’‘業’分離的困境。”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近年來,廖和平帶領團隊扎根一線,累計調研20余萬人次。2019年初,她與團隊來到重慶市某原深度貧困縣開展實地調研。團隊對該縣38個樣本村莊進行了詳細摸底,從自然環境、資源條件、區位交通、產業基礎、人口結構等多方面進行評估,并據此將村莊分為不同類型,制定差異化的居業協同發展策略。
基于這些發現,廖和平團隊提出了“居業協同治理”理念。“要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參與、村民主體的多元協同機制,共同推動鄉村宜居宜業建設。”廖和平說。
廖和平團隊先后形成132份調研報告,提出的500余條建議被地方政府采納,多項成果獲中央部委和省級政府肯定采納。
在鄉村振興中貢獻力量
璧山區七塘鎮將軍村和喜觀村的田野間,游人如織,陣陣歡聲笑語。這里曾經是璧山區有名的偏遠村落。村民回憶:“以前我們守著祖輩的土坯房,守著幾畝薄田,日子過得艱難。”
如今,專家團隊的入駐,讓這片土地重新“活”了過來。廖和平深知,鄉村振興是個系統工程,從土地規劃、產業發展、鄉村運營到人才培育等都離不開專業支撐。在她的推動下,重慶市鄉村振興局、璧山區人民政府、西南大學聯合建立了西南大學(璧山)鄉村振興專家工作站,為鄉村帶來了“智”的飛躍。
專家團隊進駐七塘鎮后,秉持“群眾主體”理念,以“文化賦能”為先手,挖掘當地院落文化、手工技藝、研學資源的市場價值,構建了體系化的研學產業鏈。
如今,走進將軍村和喜觀村,隨處可見研學的孩子們在昆蟲王國探索自然奧秘,城里來的游客在鄉野間尋找詩意棲居。將軍村和喜觀村也分別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成為遠近有名的“網紅打卡地”。
2025年前三季度,七塘鎮已累計接待各類研學團隊和游客超過50萬人次,農文旅綜合收入超過4000萬元,帶動500余戶村民通過餐飲、民宿經營、農產品、手工藝品銷售等實現“家門口”增收。
最令人欣喜的是,這場鄉村變革正吸引著年輕人回流。青年創業者李振宇(化名)在城市工作多年,去年返鄉流轉70畝土地,經營起農事體驗與自然教育項目。他說:“以前總想逃離鄉村,現在發現鄉村也能成就事業夢想。”
扎根三年來,專家工作站已發展成為跨學科鄉村發展研究平臺。通過定期舉辦“鄉村振興大講堂”,邀請產學研領域專家開展聯合研討,形成了“智庫研究—在地實踐—市場轉化”的協同機制,累計為地方培育“新農人”100余名。
“我們不是來替農民做主的,而是要和農民一起重新發現土地的價值。”廖和平所言,道出了鄉村蝶變的真諦。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