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之師”如何鍛造——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觀察
http://www.dywbwq.com2025年10月20日 09:40教育裝備網
培養大國工匠必先鍛造“工匠之師”。日前,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以下簡稱創新團隊)名單。240個創新團隊覆蓋職業教育16個專業大類114個專業,在4年建設期內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
創新團隊的建設不僅為新時代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探索出了一條有益的路徑,也清晰地勾勒出職業教育正在發生的深刻變革。
校企破界混編,共解“雙師”難題
“雙師型”教師短缺是困擾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難題。創新團隊在建設中普遍確立了院校教師與企業導師融合發展機制,有效彌補了“雙師型”教師的供需缺口。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與北京精雕科技集團共建校企混編團隊,20名企業技術人員入駐學校。該校企混編團隊探索出“四真兩協同”模塊化教學的育人模式,即“真崗位、真場景、真項目、真實施,校企協同育人、團隊協同授課”。
該校機械電子工程技術專業創新團隊負責人王曉勇介紹,以“零件精密加工實訓”為例,一個零件的完整生產過程被拆解為幾個核心模塊,由最擅長的導師接力指導。工藝方案設計由青年骨干教師授課,CAM(計算機輔助制造)程序編制由企業資深工程師講授,機床加工實操由全國技術能手指導,工件測量則由經驗豐富的教授把關。
“校企混編團隊協同授課,教師團隊成員之間相互配合,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為學生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知識和技能指導。”王曉勇說。
“雙師”融合發展,不僅是院校教師與產業導師的能力互補,更實現了校企價值共生。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跨境電子商務專業創新團隊與企業共同實施“貴州非遺商品跨境出海項目”。一方面,歡聚集團企業導師直接將獨立站技術平臺、AI工具應用等前沿技能帶入課堂;另一方面,院校教師組建學生運營團隊,負責獨立站搭建、商品上架等環節,并將項目實戰轉化為“跨境電商真實項目運營”等8門企業培訓課程。
“這種‘教育賦能產業、產業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環,使校企雙方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品牌價值提升層面形成了多維共贏格局。”該項目企業方負責人表示。
多個創新團隊的實踐表明,“雙師”融合發展不是簡單的“企業專家進課堂”,而是校企雙方人員“專兼結合、各司其職、各用其長”,推動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向結構化、團隊化方向發展。數據顯示,建設期內各團隊“雙師型”教師比例持續攀升,能夠參與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案設置的企業導師數量也大幅度增加,體現出校企協同育人的良好態勢。
搭建成長平臺,助力教師成長
專注教師發展是創新團隊建設的核心任務。圍繞教師專業能力提升,各創新團隊搭建多類型成長平臺,構建多層級培訓體系,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師能力提升模式。
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動車組檢修技術專業創新團隊基于教師的精準個體畫像,按照教學型、科研型、服務型、混合型對教師進行分類培養,實施終身職業成長計劃、教學能力攀峰計劃、科研創新賦能計劃、下企扎根錘技計劃4個計劃,打造各領域的名師名匠。
“在終身職業成長計劃支持下,我積極參加現代交通運輸共同體培訓,將高鐵新技術、新工藝與教學新模塊、新任務同步迭代,在科學規劃下成功從講師晉升為副教授。”該校創新團隊青年教師馬子奕說。
天津職業大學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創新團隊構建了“團隊建設與教師提升一體化”模式。該模式將團隊任務與教師成長深度綁定,教師在項目攻關、產教融合、競賽指導、成果轉化中實現能力躍遷。“過去做項目是任務,現在做項目既是成果產出,更是能力提升的‘練兵場’。”該創新團隊負責人賈海瀛說。
“‘一體化’模式的核心,是讓團隊建設的每一步都成為教師成長的‘墊腳石’。”天津職業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院長王翔表示,教師的個體經驗也能沉淀為團隊資源,實現了“個人能力—團隊成果—行業輻射”的價值升級。
教師在成長路上并非單打獨斗。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機械電子工程技術專業創新團隊構建了校企“雙導師”支持體系,精準補齊教師的實踐能力和教學轉化能力。
該創新團隊新進教師吳修娟在企業進行了為期半年的“嵌入式”實踐,企業導師負責帶教研發能力,資深教師同步指導教學方法。“我不僅學到了企業技術,更學會了如何將技術轉化為教學資源,極大地提高了我的實踐教學能力。”吳修娟說。
重構課堂形態,培養能工巧匠
人才培養質量是檢驗創新團隊建設成效的最終標尺。建設期內,各團隊以模塊化教學為突破口,融合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行教育教學模式改革,有效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
陜西農林職業技術大學園林技術專業創新團隊推行“崗課融合”模塊化教學改革,將課程內容與崗位任務深度融合。該創新團隊將園林專業課程重構為“生產—設計—施工”三大模塊,每個模塊下設子任務。例如,在“園林施工模塊”中,學生需完成從測量、預算到現場施工的全流程任務。
針對集成電路產業急需的版圖設計工程師等4個核心就業崗位,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大學集成電路技術專業創新團隊推進“聯產承包”模塊化教學改革。“聯”是指聯合產業共建模塊化教學微團隊,“包”是指微團隊對實訓場景、課程資源、技能培養、高質量就業4項“全程包干”。
“從學生進入專業模塊課程學習開始,教學微團隊全程輔導、全員協助學生掌握技能,直至學生高質量就業,實現教學要素與生產過程緊密耦合,技能培養與崗位需求真實對接,確保人才高質量產出。”該創新團隊負責人許志良說。
創新團隊利用人工智能,正在改變職業教育的課堂。
在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大學的一堂“動力電池故障診斷”課上,學生先在智慧教室通過智能系統高效制定出診斷方案,然后進入智慧車間,先通過VR在電池包數字孿生模型中進行零風險拆裝演練,再佩戴AR眼鏡在真實臺架上操作,利用人工智能進行信息增強和操作導航。
“在整個過程中,‘人’始終是決策和行動的主體,而‘機’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認知工具、安全環境和效率支持。這種人機協同,最終培養的是學生解決產業一線復雜技術問題和技術優化革新的綜合能力,這正是我們培養新時代能工巧匠的創新路徑。”該校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創新團隊負責人歐陽波儀說。
工匠之師,如何鍛造?這條由國家級創新團隊率先探索的路徑,為我國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提供最堅實的保障。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